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私募管家 >真实投资故事 > 产品净值表现不尽如人意时该怎么办?
以下的情景在投资中经常发生,净值下跌了、净值有段时间不涨了,第一个冒出来的念头就是“这个产品不行了,我要赎回”,但是净值下跌或者净值不涨只是表象,如果仅仅根据表象来做决策的话,很可能会犯错,比如卖了以后就开始涨了,这种情况也是常有的事,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呢?
净值不创新高或者净值下跌只是产品外在表现的结果,只有由表及里深入探究,发现内在的逻辑并据此作出决策,才是理性的解决方式,据小实多年的观察,产品净值不创新高有可能是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策略交易周期问题
橡树资本的创始人霍华德在新书《周期》里面,用了一整本书的篇幅去阐述周期这个话题,周期对投资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不同策略的交易周期是不同的,例如高频的量化策略一分钟就可以进行大量的交易,表现优异的策略理论上在较短的时间里就能实现收益;股票持筹型策略通过长期持有,赚取企业利润增长或估值提升的收益,但是由于股票市场波动较大的特性,市场可能较长时间偏离合理的估值区间,完成一次交易的周期可能长达3-5年甚至更长;而商品期货因为受合约期限的限定,最长的商品期货合约是一年,所以商品期货主观交易一般交易周期为一个月到几个月。
没有人能做到每一笔交易都能实现盈利,但是只要保持一个较高的胜率,交易的次数越多,亏钱的概率就越低。比如高频交易策略,每天都有大量的交易,可能通过一两个月的收益情况,就可以大致判断其投资策略是否有效;商品期货主观交易在一年的时间,也可以进行很多次交易,对其投资策略的有效性可以做一个大致的判断。对于股票持筹型策略,可能需要经历一个牛熊周期,才能做出比较客观的判断。
二、市场或策略适应性问题
比如去年下半年市场中性策略表现出的整体回撤,与去年年初的高性价比形成强烈反差,一方面,随着中性策略的赚钱效应出来后,大量资金蜂拥造成该策略的交易拥挤,另一方面股指期货的贴水一度扩大造成交易成本的直接上升,这种市场情况下,即使最优秀的管理人也难以获利。这个时候需要放平心态,理解市场的变化是常态,是否赎回要考虑市场出现的情况是短期还是长期,是否有好转的可能,以及管理人如何应对市场变化等等。
三、管理人研究能力或策略开发能力失去优势
随着机构投资者不断增多,市场竞争加剧,有些管理人的研究能力或者策略开发能力不能持续保持优势,其管理的产品业绩表现可能越来越不尽如人意;另外有一些管理人随着管理规模的快速扩张,需要开拓新的收益来源,在新的收益来源方向还未建立优势之前, 产品净值可能出现下滑或者停滞的情况,这个时候可以评估管理人在新赛道建立优势的时间,管理人的综合实力,以及新赛道的发展前景,在评估不清的情况下,选择短期先赎回也未必不是个好的选择。
仅仅依据短期净值不涨或净值下跌来决定是否赎回,往往容易犯错。为了尽可能避免过度受短期净值的影响,小实根据多年私募从业经验,有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一、投资之前先对自己做压力测试
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投资者前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但在私募基金已经蓬勃发展的今天,投资策略可以说是相当丰富了,投资者可以根据产品的特性选择与自己投资风格适配的产品。通常预期收益比较高的产品,波动也会相对较大,因而在投资前,可以先对自己进行压力测试,比如如果按照这个产品或者策略的特性,理论上可能出现30%的波动,这个波动能不能承受,如果这个答案是“否”的话,那就不要买,任何投资,都是在收益,风险,流动性三要素中进行取舍。同样一个产品,适合别人,未必适合自己,因为每个人的专业认知、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都是不一样的。
除了波动测试以外,最长不创新高天数也需要进行压力测试,最长不创新高天数是指过去这个产品在最长多少时间内净值没有超越前期高点,这个指标可以用来测试自己是否能容忍在这个时间周期内净值不创新高,感兴趣的投资者可以添加小实微信(微信号:ylcflczx)申请查看具体某个产品关于这个指标的数据。
二、选择交易周期跟资金可投资时长相适配的产品
投资前,要保证资金可投资时长能覆盖策略的最长交易周期,比如短期要用的钱,就不要投资到长期的策略, 因为有可能会发生策略收益还没有实现就要被迫把钱收回的情况,最终拿不到策略的收益,白白浪费了资金投资成本。
三、既要做纵向对比也要做横向对比,既要对比绝对收益也要对比相对收益
纵向对比就是说这个产品过去是否有在同样的市场下发生过同样的情况,最后的结果是怎么样的,横向对比是说在同类策略或投顾的里面,它的表现是否正常,在同类里面有没有优势,有没有超额,如果有的话,即使净值下跌或者不涨了,但仍然是值得坚持的,而一旦这个市场或策略恢复正常,大概率也能跑出超额收益。
四、与管理人或投资顾问充分沟通产品的前景
产品净值下跌或者长时间不创新高,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可能是短期的也可能是长期的,有可能是市场的原因也可能是策略本身的原因,我们在投资之前,如果是对管理人或者产品已经进行了比较长时间、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这个时候可以选择多给管理人一些信任和信心,跟管理人或者投资顾问做充分的沟通,了解产品后续的发展前景,或者可以寻求其他专业人士的意见,最后理性做出投资决策。
我们在买入产品的时候,往往比较容易被产品的亮点所吸引,比如投研能力很强、过往业绩很好之类的,对产品抱有很高的预期,一旦遇到不顺的时候,容易产生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失落感,会因为短期净值表现不好的原因,就做出卖出的决定,所以在投前尽量做足功课,事先做各种情景的推演,会更有利于持有期间理性的应对各种状况。我们做投资决策时要基于逻辑去做,而不要基于结果和表象去做,深度思考净值背后的原因,这样的投资决策才会质量更高,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