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鼎实投研 > 市场追踪 > 投资者成长 > 中国指数化投资已驶入快车道
在早前的文章中,我们对2017年前后的市场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印证了2017年是市场的一个分水岭。2017年之后,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外资持续不断地流入,监管趋严,新的政策与规章不断出台,股票市场的有效性正在快速提升。因此在上篇《巴菲特为什么推荐指数基金?》中我们认为指数化投资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分享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成果的投资模式。
通过对国内市场的一些微观方面的观察,我国指数化投资整体规模虽然还不是很大,但是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青睐。ETF作为指数化投资的一个重要形式,可以说ETF的发展是国内指数化投资的一面镜子,它能够满足投资者的股票市场配置需求,具有分散化、流动性佳、低成本以及高透明度的特点。
2004年,我国境内第一只ETF产品华夏上证50ETF成立,当时成立的规模只有54亿,经过15年的发展,目前已达410多亿,成为市场上规模最大的一只50ETF。在这期间国内整体的ETF发展同样迅猛,目前数量已达284只,其中包括:股票型ETF238只,债券型ETF12只,商品ETF7只,货币型ETF27只,总体的ETF规模已达7000亿以上。
这里主要选取股票型ETF作为国内证券股票市场中指数化投资的代表。图一是2008-2019年历年股票型ETF的规模以及数量的走势图,可以看到股票型ETF在近十年以来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数量上都在稳步增长,尤其是2017年以来,规模增速跟数量增速都在大幅提升。截止到2019年12月31日,股票型ETF的数量已达238只,规模总计为5556.14亿,其中目前规模最大的股票型ETF为南方中证500ETF,规模达434.96亿。股票型ETF作为指数化投资参与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工具,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所使用,并且它的类别也在不断地演化,从宽基到窄基、从行业到主题,越来越多新的品种在被开发,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配置。
图一
从股票型ETF的发展来看,特别是2017年以后,指数化投资规模快速增长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主动投资的优势在下降
我们对2016-2018年市面上发行的主动管理的股票型公募基金进行了统计,在2016年,有54%的股票型基金是跑输基金设定的比较基准;2017年,有42%的股票型基金收益低于比较基准;而2018年,超过一半(51%)的股票型基金跑输比较基准,主动管理型基金近年来的优势并不是特别明显。
随着股票市场有效性的提升,主动管理型基金跑赢指数的难度会越来越大,美国市场上80%的主动基金是跑输标普500指数的,据统计从2013年以来,美国市场的资金每年都是从主动管理型基金流向被动基金和ETF,未来被动式的指数化投资大概率在中国股票市场占比也会越来越大。
机构投资中国股票市场的占比在提升
对整个A股市场自2013年至2019年三季度以来机构持股的比例进行统计,中国股票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的占比在稳步提升。特别是2017年之后,机构投资者投资A股的比例已达50%以上。
在之前的文章《2017年之前是一个市场,之后是一个新的市场》中谈到聪明的外资资金自2017年以来正加速进入A股市场,截止到2019年12月31日,北向资金净买入额已达9932.6亿,即将破万亿。而自2013年至2018年对QFII在A股市场持股比例的统计中,2017年QFII投资A股的占比大幅提升,接近2016年占比的1.8倍。
我们另外也对2015年至2018年机构持有股票型ETF的规模进行了统计,可以发现机构持有的股票型ETF规模逐年在增加, 并且2017年到2018年以来的机构持有的规模增速达到了42%以上。
机构投资占比的提升让整个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变得更加理性,这也为国内指数化投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股票市场有效性在提高
如前文所说,随着机构投资中国股票市场的占比在提升,国内的证券股票市场变得越来越有效,由于市场有效性提升,整个市场收益的离散度跟波动率会随之降低, 主动管理型的产品能够捕捉到α收益的机会将会逐步降低,被动投资的价值会逐步显现。
以上证指数为例,对上证指数2013-2019年的动态日波动率进行了统计,2016年以后上证指数的动态日波动率在慢慢下降,到2019年底,波动率趋近于历史低点,随着市场有效性提升,未来国内股票市场的低波动也将会是一种常态,在这种低波动的属性下,指数化投资将更容易崭露头角。
图四
相比美国股票市场,中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以及指数化投资的成熟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在指数化投资的基础上,通过叠加量化交易或者精选个股,获得超越指数的超额收益依然存在较大空间,下一篇文章我们将给你介绍如何获取指数增强的收益。
特别说明:本文涉及的观点,仅为我司主观判断,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The End